中国旅游车船协会

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新闻

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张润钢专访

时间:2016/4/29 9:15:0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编辑部 点击:13398次
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张润钢专访……

 2015 年 12 月 6 日,首旅酒店集团以 150 亿完成了对如家酒店集团的私有化程序,仅仅三天后,中国旅游报又整版报道了《首旅酒店:改革之路阔步前行》的文章。首旅酒店的发展可谓是风生水起,然而就在此时,却突然传出带领首旅酒店走向巅峰的大功臣张润钢离职的消息。一时间,业界传言四起,各种推测……有人说他退休了,有人说他另谋高就了,甚至有人说他被双规了……

张润钢,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会长、首旅酒店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一位在酒店行业鼎鼎有名、德高望重的学者型企业家,为什么会选择在首旅私有化如家刚刚披露、首旅集团发展得如火如荼时离开?

2016 年 2 月 3 日,中国旅游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的名单在朋友圈被广泛转发,张润钢的名字两次出现在其中。至此,大家终于知道了他的去向,但为什么去中国旅游协会任职就要离开首旅?

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采访了张润钢先生。听他讲述了离开首旅的缘由,最难得的是听他分享了在酒店行业起起伏伏 30 年的人生故事。

 

董事长?还是秘书长?

要解开大家心中的疑问,还得从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一份文件说起。

2015 年 6 月 30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的文件。该文件指出要取消行政机关(包括下属单位)与行业协会商会的主办、主管、联系和挂靠关系;行政机关不得推荐、安排在职和退(离)休公务员到行业协会商会任职兼职;鼓励选举企业家担任行业协会商会理事长。此项方案出台后,原先由政府办、政府管的协会要独立出去,在职人员也不能是公务员,必须来自企业,而且必须通过选举产生。

中国旅游协会的会长和秘书长原先是由国家旅游局的相关领导兼任,脱钩方案出台后,首旅集团董事长段强被推荐为中国旅游协会会长,张润钢也成为了秘书长的热门人选,但是据相关政策规定,会长和秘书长不能来自同一个企业,所以必须有一个人离开首旅。至此,大家心中的疑问差不多解开了。

张润钢说:“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一职,不仅要得到会长的认可,也需要协会监管部门的认可,同时,作为全国性质的行业协会,还需要业内同行们的认可”。而张润钢恰恰是符合上述标准的人选之一,于是他欣然接受了辞去首旅职务去中国旅游协会任职的提议。

中国旅游协会是一个大的舞台。经过这次改革,协会也将更好的为旅游企业提供维权和其他服务。对于张润钢来说,能在这样一个舞台上发挥他的才能,为包括酒店行业在内的旅游业发展尽心竭力、鞠躬尽瘁,他甘之如饴。

缘起瑞士洛桑

张润钢与酒店的不解之缘,始于 1983 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一个法语老师为何去了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学习酒店专业?这其中有着很多偶然,但偶然中又似乎夹杂着一丝必然。

1982 年,法语专业的张润钢从国际政治学院本科毕业后留校做了老师,一心想要研究法国文学。当时,他的梦想和热情全在一个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萨特身上,而完全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出国学习酒店,更没有想过自己会与酒店结下了 30 年的不解之缘。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旅游,导游急缺。张润钢所在的国际政治学院和桂林国旅建立了合作关系,会定期派老师去那里做外语导游。1983 年 3 月,张润钢被派去了桂林,当时能和外国人对话交流,对于从事外语工作的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去之前张润钢就听说要在北京建一个高档饭店,需要派一批人员去欧洲学习。那时还聊起谁会去,但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很快就出发去桂林了。

“在桂林工作了 2 个月,漓江、芦笛岩、叠彩山都跑遍了,也记不清自己游了多少次江、钻了多少次洞。突然,有一天从漓江回来,听说北京来电话了,让我火速回京、刻不容缓。一听‘火速回京’四个字,我立马准备,还担心是不是家里出什么事儿了,本想坐飞机,但是当时坐飞机需要特权,最后还是历经  40 多个小时的火车回到了北京,一出车站,就见到了前来接站的母亲和姐姐,忙问:家里出事了吗?她们说没有,反问我:你有事儿吗?我说没有。大家都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出了什么十万火急的事儿,只说让我回家里等着,学校会有人过来找我”,当时的张润钢完全没有想到是有一件美差落到了自己头上。

“一会儿,学校人事处的一干人马就到了我家,第一句话就跟我家人说,请你们出去一下,就把他们都轰出去了。第二句话:张润钢,学校要派你出国,去瑞士洛桑。当时我就有点蒙了,怎么当街头新闻听的事儿,最后竟然落到了我这儿。”张润钢着实不敢相信。80 年代初,出国是一件多么神圣多么机密的事儿,从这阵势也可见一斑。

原来,有关部门在筹建昆仑饭店时,希望未来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定是在国外系统学习过酒店管理的,方针确定后,就面临着选谁去的问题。当时,高档饭店几乎是各行各业最好的工作,工资待遇最高、管理理念最先进、国际化程度最高、工作环境最好。在老百姓都不知道什么是空调,什么是吸尘器、洗碗机的时候,这些东西在高档饭店里应有尽有,而且全是进口的。那时在饭店工作,有点像现在的基金公司、投资公司、互联网企业工作,人人都很羡慕,当时,连一些国家领导人的孩子都争相在合资饭店工作,加上能去洛桑学习,这个机会就更是被挤破脑袋了。一些领导的子弟都想去,但让谁去不让谁去不好平衡,最后想起来还有个国际政治学院,就干脆推荐学校的年轻老师去了。“当时年轻老师人数不多,这机会就稀里糊涂砸我身上了”,但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张润钢不是足够优秀,天上掉下来这个机会也不会落在他的头上。

1983 年 7 月 13 日,这一天张润钢至今仍然记得非常清楚,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他甚至还记得乘坐的是一辆波音 707 的小飞机,而且辗转了巴基斯坦、南斯拉夫两个国家,历经了 18 个小时的飞行,到瑞士苏黎世后还转了趟火车才到洛桑。当年的求学之路虽然艰辛,但也很让人兴奋。

就这样,张润钢开始了他的洛桑进修之旅。学校帮他们把四年的课浓缩到了一年半,设置了单独的课表,他们作为插班生进入课堂。

在这一年半中,有几件有意思的事儿让张润钢至今印象深刻。

开学之前,张润钢先上了 1 个月预科。上课前,按惯例要进行分班考试。经过最初的笔试,张润钢和同行的伙伴全进了高级班,因为中国的外语教学特别重视语法,而笔试更多地是在检测语法水平,学校就此认为中国学生的语言水平挺高。但测试完听力和口语后,学校发现中国学生水平并不怎么样,就又将他们打发回了低班,甚至怀疑起中国学生是不是在笔试时作弊了。这件事儿足以体现当时中国外语教育的状况。

某个星期天,张润钢进城买了个随身听,放着从中国带来的磁带,听着立体声,觉得特别享受。但刚进校园,就被一个老师拦住了:“你是不是新来的?这个学校不让戴随身听走路,你要么回宿舍听,要么去学校外面听。”洛桑虽然没有督导员专门检查学生的行为规范,但是任何一个老师都非常注重养成教育。“还有一天我起晚了,去上课忘了戴领带,结果直接被老师轰回去了”,提起这两件糗事儿,张润钢仍然记忆犹新。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养成教育模式果然名不虚传。

在洛桑读书的时候,张润钢还没有下决心干饭店。学习那么紧张,他还在用业余时间搜集萨特的相关资料。回国后心里的第一选择也还是回学校当老师。但事与愿违,当年工作都是听从组织安排,张润钢一回来就被派到了昆仑饭店。

了解张润钢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对学生、对学校、对教育很有情怀的人,这份情怀或许是因为当初的那个未实现的梦,又或许是因为洛桑这一年半的求学之旅,也可能二者皆有吧。

虽然在洛桑的有效学习时间只有短短一年半,但这一年半的时间却影响了张润钢的一生。

情定饭店业

1985 年春节前夕,张润钢从瑞士洛桑学成归来。当时,国家对留学回来的人才都非常重视,张润钢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昆仑培训学校的校长。昆仑饭店建立之初,招聘了很多服务员,但是都没有什么服务经验。于是就在北京郊区成立了一个临时学校,由张润钢担任校长,负责组织服务员学习酒店业务。

1985 年的 8 月,昆仑饭店试营业。年仅 26 岁的张润钢刚进入昆仑饭店就做了办公室副主任。当时昆仑饭店的办公室和销售部是合一的,张润钢主管销售。由于在洛桑学的是餐饮,不久后,张润钢就被派到了餐饮部,做了副经理。

刚进入昆仑饭店的张润钢,顶着洛桑的光环,满腔热血,但是 1 年后就遭受了打击。1986 年,昆仑饭店被委托给上海锦江集团管理,锦江集团派了 70 多人来接管昆仑。那时的中国并没有什么管理公司,对委托管理这种模式也不太熟悉,将这样一个大项目交给管理公司管,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儿。锦江集团对原来昆仑饭店的人并不了解,一开始也不太重用他们。其实,昆仑饭店的管理人员素质并不差,有 11 个像张润钢这样的海归,还有后来成为明星式人物的侣海岩等。一段时间的边缘化,张润钢度过了一段有些痛苦的日子。到了 90 年代,随着相互了解的不断深入,矛盾也开始缓和,工作也随之顺利了不少。

1985 年进入昆仑饭店,1995 年离开,整整 10 年时间,张润钢历经曲折,有热血,有高潮,有低谷,也有心酸,但张润钢都挺过来了。这 10 年坚定了张润钢对酒店的一颗赤子之心,也奠定了张润钢酒店业职业生涯的坚实基础。

1995 年,张润钢去了深圳的新世纪饭店,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其中,有两点让张润钢有点自豪。第一,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把这个饭店在深圳做出了名气。第二,体验了一把职业经理人的感觉,年薪达到了几十万,这在 1995 年可算是天价了,即使在 20 年后的今天来看也是特别了不起的。

去深圳一年后,一个机会摆在了张润钢面前。中国银行改革,其贷款、担保、直接投资的酒店多达 200 多家,行长想组建一个酒店集团将这摊资产盘活,并改善管理,以备将来上市,问张润钢愿不愿意做这个事儿。“行长有这样宏大的一个想法,又这么相信我的能力,我当然说愿意”,就这样,张润钢 1996 年回到了北京,正式加盟中国银行,任中国银行总行信托投资公司的副总经理,主管饭店业务。那年张润钢 37 岁,能做到这样一个高的位置,张润钢现在回忆起来还很兴奋,“只是不做职业经理人了,工资又回到了 2000 元一个月,开自己的车,烧自己的油”,张润钢笑言。

但命运并不总是眷顾张润钢的,进入中国银行后没多久,国家就颁布了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不能混业经营,只能做传统业务,也就是吸收存款、放贷款,投资业务和其他业务必须让专门的机构做,以防范金融风险。这就意味着中国银行不能再做投资业务了,信托投资公司也将不存在了。屋漏又逢连夜雨,调张润钢来的银行行长不久后也离开了。就这样,张润钢在中国银行大展宏图的梦想基本破灭了。但对于这个选择,张润钢并不后悔,他甚至认为在中国银行这一段经历对以后的事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历经风浪,张润钢宠辱不惊。在事业的高峰期,他谦虚谨慎,默默付出;在事业的低谷期,他坚韧执着,再攀高峰。

2000 年底,张润钢被调到了国家旅游局,任质量规范与管理司副司长,主管全国饭店行业。2004 年,又从国家旅游局调到了首旅集团。这个事件当时还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甚至有报纸说张润钢是作为政府官员“空降”首旅。这篇报道是这样描述此次“空降”的:张润钢在国家旅游局时一直分管酒店行业,对酒店业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认识。他最大的优势是对于国内酒店业的宏观政策软环境有着清晰的洞悉、对于国际优秀酒店业巨头的运作有深刻了解,懂得在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中建议酒店如何趋利避害,并且深谙如何联合发挥众多单个酒店的整体优势,达到“1+1>2”的效果,而此前首旅在这方面的管理正是弱项,正需要达到这个目标,所以调任到首旅,应该是为了加强首旅集团对其庞大酒店资产充分发挥政策执行力和宏观控制力。事实证明,张润钢去首旅后也确实发挥了他的优势,为首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曾有人问起张润钢,为什么从企业去了政府,最后又从政府回归了企业。张润钢回答说:“虽然工作单位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有变化,但我咬准了一条原则,不离开饭店这个行业。其实从进入中国银行起,我就算进入体制内,算是党员领导干部了,但是领导的头衔,对我来说一直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紧紧围绕饭店行业有所作为。如果离开了这个行业,让我做同级甚至高一级的领导干部,我个人也没什么兴趣。”张润钢就是这样一个不被名利所累的人。

从昆仑饭店、新世纪饭店到中国银行投资信托公司,再从国家旅游局、首旅集团,到行业协会。30 多年,张润钢一直没有离开饭店这个行业。30 多年,他忧“业”忧“民”,一直关注行业发展的痛点和趋势,为饭店业特别是民族企业的健康发展殚精竭虑。记者问这是否源于对饭店业深深的使命感?张润钢笑言:“有,但是离开这个行业,去别的行业,还要重新学,所以其实这也是一种懒惰感”。一直以为张润钢是个很严肃的人,没料到他竟然如此幽默。

成功的心得

人生路上的摸爬滚打,事业的跌宕起伏,世间的是非议论,都是一种经历。从学界到业界再到政界,张润钢如今已是酒店行业名副其实的学者、大家!30多年职业生涯智慧的积累,他也有自己的成功哲学。

第一,职业的坚守。坚守一个职业,不能三心二意。今天看这个行业挣钱往这跑,明天看那儿挣钱往那跑,肯定是不行的。在一个职业里,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高潮低潮都咬着牙挺过来,才能成功。

第二,刻苦。人和人有差距,但也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只要肯吃苦,多花时间,再大的差距也能超越。这世间唯有敢与苦难作伴的人,才能在低谷的阴影中坚持向前,迈向光明。

第三,勤奋。这二字体现在工作中的全力以赴。在工作中,脑子要勤奋,多思考,每日三省吾身。一个事儿如果当时没处理妥帖,事后也不善于思考,这事儿过去就过去了。但如果勤于思考,对于没有造成困惑和损失的东西事后也想想,再碰到时也就有更完善的办法,这样的人更容易成功。

第四,低调做人。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不合时宜地过分张扬、卖弄,那么不管多么优秀,都难免会遭到挫折。整天张牙舞爪、高谈阔论的人,大部分最终都不成功。

第五,学习他人。张润钢很善于学习,交谈中他提到了三个人:昆仑饭店的侣海岩,他虽非科班出身,但对酒店的理解和把握都有过人之处,领导力和执行力也很强;当时中国银行的行长王雪冰,首屈一指的金融专才,拥有极高的专业素养以及对专业人才过人的鉴赏能力;首旅集团董事长段强,管理和把控一艘如同航母般的超大国企,始终定力十足,稳步前行。这些都是张润钢敬佩和学习的对象。

30 年坚守一个职业,无论身处高地还是低谷,能低调做人、不骄不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这就是张润钢的成功之道。

 

30 年的起起伏伏,张润钢与酒店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酒店业爱的深沉,因此,忧患与期待也溢满于心。

访谈结束后,记者偶然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张润钢在不久前召开的首旅建国年会上的一段讲话:“大家知道,最近首旅建国公司总部的管理团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批年轻的同志充实到管理团队之中。年轻的代替年老的,这不仅仅是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更是酒店产业的发展趋势的要求所在,时代需要年轻的同志顶上来。现在 80、90 后已经成为一支非常重要的消费力量,需求侧是 30-40 岁的年轻人在主导,但尴尬的是,供给侧为他们提供产品的却是一帮 50 多岁的‘老人’。大家试想,50 多岁的人按照自己的理念、文化、习惯和偏好,为年轻人所提供的产品怎么可能得到他们的足够认可和青睐?必须痛苦地承认,我们这些老同志依照 30 年来所积累的星级酒店模式,以及据此提供出的服务产品,已经越来越被市场冷落。改变这一局面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推进供给侧决策者的年轻化”。

现实也正像张润钢所描述的那样,经历了一场暴风雨洗礼的中国住宿业在呼唤着年轻一代,期待着由他们掌控住宿业这艘航船的发展方向,扬帆远航!这,大概也是张润钢在 57 岁生日前后做出急流勇退决定的另外一个原因吧!

 

人物档案

张润钢

1959 年 1 月出生。

 

1982 年

毕业于国际政治学院,并留校任法语系教师。

 

1983 年

被派去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成为了第一批海外进修酒店管理的中国人。

 

1985 年

进入昆仑饭店任职,正式迈入酒店行业。

 

1995 年

任新世纪饭店总经理。

 

1996 年

加盟中国银行,任中国银行信托咨询公司副总经理。

 

2000 年

任国家旅游局质量规范与管理司副司长,主管饭店业务。

 

2004 年

先后任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常委、董事;北京首旅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9 年

当选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会长。

 

2015 年 12 月

辞去北京首旅集团的所有领导职务。

 

2016 年 2 月

当选中国旅游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秘书长。

 




(责任编辑:编辑部)
顶一下
(0)
0.00%
踩一下
(0)
0.00%
分享到:0
------分隔线----------------------------
复制代码